洞口縣水東鎮(zhèn)中間小學 伍愛華
通過參加國培送教下鄉(xiāng)培訓項目,結(jié)合我正在參與研究的“基于課例研討的校本研修模式的有用實踐”課題,我獲得了很多全新的知識與理念,我對新課程有了更周全的熟悉,我?guī)е斋@、感悟、熱情……積極投入到我的教育教學中。
自語文教材改版以來,我們的先生對新的課程目標、新的教學理念都比較模糊,導致教學結(jié)果欠佳。再加上近幾年我校先生流動大,新增多為新手教師,解讀教材的能力,教學的方法都急需進步。為了進步先生教育的能力和水平,結(jié)合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的現(xiàn)實必要,切實幫助教師解決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以及進步研修中碰到的題目、疑心,追求解決題目的有用途徑和方法,我校開展了校本研修運動。校本研修開展以來,我們開始集體備課,由于我是黌舍語文教研組組長,于是我采用本人正在參與研究的“基于課例研討的校本研修模式的有用實踐”課題中的"同課異構(gòu)"的教學模式即“1314”模式。
“1”指一個研磨研討運動,即:課例研討;“3”指三個研磨子環(huán)節(jié),即小我研磨、小組研磨和集中研磨;“14”指十四個步驟。
詳細來說是:教師小我初備主講教師打印初案,發(fā)給集體備課組的全體教師,并面對全體教師對初案進行現(xiàn)場說課或解說,備課研討會;協(xié)同研究課例,對初案的協(xié)同修改意見;第二次備課 ,二案形成;課堂觀察,組內(nèi)評課發(fā)現(xiàn)各種教學題目,進行完備反思;三案形成;組內(nèi)施教,課堂觀察,組內(nèi)評課,課例反思;四案形成,組內(nèi)施教,課堂觀察,組內(nèi)評課,課例反思,形成終案,精品課。
(二)為什么采用這種模式?
先讓備課教師在反復研讀教材的基礎上,說出本身對教材的理解、教學策略的選擇、個性化的教學設計、教學資源的巧妙運用等,然后在集體討論時進行思想的碰撞,再把這些思想的“火花”進行整合,大限度地優(yōu)化“異構(gòu)”,后進行課堂展示。只有如許,我們才能看到更多的令人拍案稱奇的教學設計、新鮮別致的文本解讀、天真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及雄厚多彩的課堂。
校本教研的本質(zhì)是“改動”。改動就是改不應時宜的,不利于門生發(fā)展的舊的教學思想、教學觀念、教學方法等,進就是將利于門生發(fā)展,利于教師成長的新思想、新觀念、新方法運用于本身的教學實踐之中。采用此模式研究不但能解決教師小我教學上的個性題目,還能解決教師群體中的共性題目,立足于課堂教學,著眼于題目解決,從課堂教學現(xiàn)實題目出發(fā),發(fā)揮集體伶俐和力量,共同研究、分析、解決課堂存在的真實題目,因而,具有很強的針對性。
“1314”模式充分發(fā)揮教師的集體伶俐,解決教師小我課堂存在的現(xiàn)實題目,教師在搭檔的討論研究中得到啟示和啟發(fā),并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實踐,天真應用,優(yōu)化了教師個體的課堂教學,進步了課堂教學服從。因而引導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強。教師有了成功的體驗和感受,就容易內(nèi)化成本身的教學模式,并能在實踐中賡續(xù)改動和進步本身的教學水平?! ?/span>
在“同課異構(gòu)”備課時,通過教師的交流和討論,可以顯明地看出教師擅長哪些方面和哪些方面必要改動,比如,有的教師可以根據(jù)不同的教學內(nèi)容想出很多不同的教學方法,給門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,還有的教師善于精琢教學內(nèi)容,可以將課程的重難點很好的呈現(xiàn)給門生。但同時教師們身上也有必要改動的地方,比如,對課堂時間的把控,對門生生理的展望等等。通過“同課異構(gòu)”教研實踐,教師可以清晰地熟悉到本身身上的甜頭和不足之處。如許一來,教師就能更有針對性地對自身進行改動和提拔,長此以往,教師的綜合素質(zhì)會得到大幅度提拔。
(三)我們是如何做的?
其流程為:定課——定人——研究教材——研究門生——資源分析——撰寫教案——上課——觀察課堂結(jié)果——比較性反思——再討論研究——達成共識——確定最佳教學模式,第二次備課上課。
最后,黌舍確定由我來上《秋天的雨》
幾番費力磨一“課”
(一)獨自備課
1. 第一次備課。
要備課了,總是無法落筆。我風俗先把《秋天的雨》讀上十幾遍,字字珠璣,語言很精美,畫面感也很強,是一篇詩情畫意的美文。讀著讀著,便浮想聯(lián)翩,但總是感覺讀不 夠,也讀不透。如何找到打開思路的那扇門?反復品讀文本后,發(fā)現(xiàn)了本課教材的特點:
( 1 )詩一樣平常的語言。開篇一句“秋天的雨,是一把鑰匙。它帶著清涼和溫柔,輕輕地, 輕輕地,趁你沒留意,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。品味著秋天的雨,沒有夏雨的粗重, 沒有夏雨的暴烈,就是這般輕輕柔柔,就是這般清清涼涼啊,伴著微涼的風,不知不覺,打開了秋天的大門。呵呵,這不是一把鑰匙嗎?第 2 天然段也是每旬都很精美,尤其是第二、三旬:銀杏葉于小扇子,何等形象?而這一扇,竟扇走了酷熱,迎來了秋天。先生,如果你細細地去品讀,你不覺得這"扇哪扇哪"韻味無限嗎?最后一旬“小同伙的腳,常被那香味勾?。ⅲ@無形的香味啊,竟然勾住了小同伙活潑好動的腳,是多大的魅力?。 扒锾斓挠?,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,帶給小同伙的是一首歡樂的歌。”簡練而深厚。總之,通篇都是詩一樣平常的語言,必要好好地品讀。
( 2 )確切的用詞。從 整篇文章看,“五彩綜紛”這算是一個特別很是經(jīng)典的用詞,也是一個指導門生如何聯(lián)系下文理解 詞語的典范,天然必要大手筆的。同時上文中提及的"鑰匙” 一詞很緊張,而且理解有肯定難度,可指導門生進入虛化的情景,理解為什么稱秋雨為鑰匙。而第4 天然段還有一個用詞特點很顯明,那就是動詞的確切使用,如喜鵲的"銜",青蛙的"挖",松柏的“穿",葉子的"飄"'必須讓門生圈一圈, 悟一悟。
( 3 ) 總分總的段落結(jié)構(gòu)。這篇課文是個段落結(jié)構(gòu)訓練 的范例,課 文 的 第 1- 4 天然段,都是總分(總)的段落結(jié)構(gòu),第一句話都是個總起旬。我們可以緊緊捉住其中的一 個段落,指導門生去領悟遷移。
終于寫出了本身的第一份教案。
2. 第一次反思,組內(nèi)磨課
看著本身的教案,總覺目標不太明確。于是在組內(nèi),我敘述了我的教學設想與迷惑。先生們聽后,各抒己見。葛梓田先生提示我應結(jié)合教材的特點及本單元主題,我豁然開朗,覺得最緊張的是要落實兩點,一是在誦讀體會中,激活想象,感悟秋天的鮮艷(外觀寫秋雨,實則照舊寫秋天)。二是學會聯(lián)系上下文理解詞語,學習總分段落結(jié)構(gòu),并加以運用。
于是在和先生們賡續(xù)的交流合作和精心預備后,第一堂教研課開始了……
為了便于更直觀形象地觀察門生課堂學習情況,也為了能充分行使獲取的數(shù)據(jù)和筆墨進行總體分析,給授課先生提供更多的修改建議,我們語文組同時群策群力研發(fā)了《水東鎮(zhèn)中間小學語文課堂觀察表》,便于更好地有目的的觀課。
3、第一次上課、研討
理想是豐滿的,實際很骨感。第一次的課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結(jié)果。課后,先生們紛紛認為教學內(nèi)容充實,過程銜接緊湊。字文句的教學都采用了新鮮的教學方法,并且采用了圖文結(jié)合的直觀教學法帶孩子們走進了課文。但是有先生課堂定位不太明確,還有些重點不太凸起:也有先生認為朗讀得還不夠充分等等。
4、重新修改教案
結(jié)合大家的意見,我再深挖教材,找準切入點。站在詩意語文的角度, 我第二次將切入點定為課文第一旬,“秋天的雨,是一把鑰匙。它帶著清涼和溫柔,輕輕地,輕輕地, 趁你沒留意,把秋天的大門
打開了?!背两谪S收的秋天里, 沉浸在輕柔的秋雨里,盼望門生會有新的領悟。再重點捉住了幾句比喻句來理解。
對文本的定位明確了,教學思路更清晰了。因為這次做了很大的修改,捉住了許多的細節(jié),但細節(jié)太多,使得課堂容量大,怎么取舍那些細節(jié)?我總是很貪心,想把所有想到的覺得有價值的東西都 一股腦兒地”傾倒”在課堂上, 讓門生一會兒吃個飽。由于在我看來,這些冒出來的“靈感' 就像本身的孩子,一個也舍不得丟。
5、第二次試講,研討、反思
于是,我進行了第二次試教,效果上了 58 分鐘,還欲罷不能。聽課的先生提了許多可操作的建議,反復地和我琢磨教案,力求細膩些、更細膩些。
6、第三次試講,研討、反思
第二天進行了第二次試講,上了 40 分鐘,雖還意猶未盡,總算看到了“勝利的曙光”一 稍加修改應該能行!
撥開云霧見月明
課是按預設完成了。大概太順,本身總感覺少了些什么。我又一次進行了反思:大概教學前精致的預設是為了 生成更靈動些。生成的語文課堂是師生雙方心崩敞開,平等自由的心靈對話、情感溝通和伶俐碰撞。從關注預設的教 案,走向關注門生、學情和生成。我們的語文課堂應重視 “陰錯陽差”,正視”節(jié)外生枝",憐惜“靈光一閃",如許, 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走向大 氣,走向灑脫,走向睿智。語文課堂是師生自由的精神殿堂, 峰回路轉(zhuǎn)、柳暗花明、豁然開朗的奇跡應該在這里誕生。而我的課堂好像缺少了這些。于是,做了新的調(diào)整,進行了又一次試教,而后在中間校作為示范課展示,獲得所有先生的好評,并且在省集體備課大賽中中獲得三等獎。
在預設時,我憂慮孩子們不會說,沒人說。但沒想到,孩子們說得那么好。一個小同伙說:"秋天的雨,它把香香的氣味給了香蕉,黃黃的香蕉像彎彎的玉輪,搖啊搖啊,搖來了秋天的高興?!币粋€小同伙說:
“秋天的雨,它把甜甜的氣味給了葡萄,紫瑩瑩的葡萄像小同伙的眼睛,轉(zhuǎn)呀轉(zhuǎn)呀,轉(zhuǎn)來了秋天的晶瑩?!耙粋€個小詩人就如許誕生了。
我想:語文的甜,是熟悉與發(fā)現(xiàn)的快樂,是品味與賞析的愉悅,是表達與交流的酣暢;語文的"甜"'是一次精彩的談話,是一個會心的眼神, 是一抹自傲的神采;語文的甜更是師生心靈交匯的那一 瞬間......
經(jīng)歷這堂課的過程是痛楚的,但這節(jié)課上完之后,留給我的思索是無窮的。本身備課,試上后先生談感受,指不足,然后一遍遍的反思,一遍遍的頓悟。欣喜、失落、疑心、靈感閃現(xiàn),千般滋味在心頭。磨課的經(jīng)歷是一筆珍貴的財富。磨的效果已并不緊張, 只有一次次的打磨,才會有一次次的閃光。刀越磨越亮,課越磨越精。
收獲
由于我開了頭,而后的校本研修中,又針對不同的研修主題,也同樣采用“1314”模式,確定不同的先生上課,大家集體備課、研討,打造了一堂又一堂精品良好課例。更緊張的是,年輕先生在如許的研修中,漸漸成長起來,成為黌舍的主干力量。如葛梓田先生參加洞口縣第二屆青年教師教學比武,以其精湛的教學藝術(shù),正確地把握教材,榮獲縣特等獎,后縣保舉參加市級競賽。
教師的實驗場地在課堂,“同課異構(gòu)” 中的“1314”模式為教師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,為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提供了平臺。教師的教門生活雄厚了,搭檔之間的關系融洽了,研究的氛圍粘稠了,教師生活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環(huán)境之中,思維深刻了,熟悉廣泛了,課堂上就能駕輕就熟,游刃有余了?!?/span>
所以說,我們研究的“1314”模式是教師專業(yè)成長的有用途徑,是打造"有用課堂、伶俐課堂、生態(tài)課堂"的必經(jīng)之路,是校本研修的詳細應用!
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