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我在走近你
作者:石江鎮(zhèn)大塘完小 劉艷君
校本研修是指以黌舍為單位,面向全體教師的一種學習體例,它是提拔教師專業(yè)能力的一種有用途徑,先生們在運動中共同研修、共同分享、共同提高,有力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(yè)發(fā)展?;仡櫸倚_@些年的校本研修歷程,從最初的沉寂,到慢慢的起步,再到現(xiàn)在以課例為載體的固有研修模式,一起走來,有費力,但更多的是收獲。
一、不在狀況的校本教研
我校是一所農(nóng)村完小,因為各種復雜緣故原由,多年來,黌舍的校本研修一向處于“風平浪靜”、“濤聲仍舊”的不正常狀況。在傳統(tǒng)的教育教學思想影響下,教師的思維還停頓在原來的教育教學模式上,“我講你聽,我考你做”,缺少研究意識,重單干,重封閉,重門生單一的學科成績,教師之間少合作、少競爭,先生們依然扮演著“進底之蛙”的角色。
二、“逼迫”動起來的校本研修
近幾年,因為校本研修平臺的創(chuàng)設,我校也開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修運動。雖然全體教師都參與到了這項運動中來,但是,在運動的開展過程中,我們也碰到了很多題目,存在許多疑心。
首先,不能明確研修運動的主題。雖然在平時的教學運動中,碰到了許多題目,但是卻不知道該把哪些題目上升到研究的層面,最后只能隨意定一個運動主題,缺乏肯定的全局性和科學性。
其次,缺乏專業(yè)引領,教研內(nèi)容情勢單調。在開展教研運動中,缺乏需要的理論學習,碰到困難無力解決,教研結果不好,導致參與研究的教師研修熱情不高。
再次,教師參與研修時,感到課堂教學和研修是擺脫的,在實踐中,研修運動對進步教學質量并沒起到促進作用,所以,教研力量單薄,教研氛圍難以形成。校本研修只成為時尚的口頭語,并不能使題目得到真正的解決。
三、專業(yè)引領下的校本研修
為了突破這個“瓶頸”,黌舍采取“請進來、走出去”的措施,特地約請縣教研員來校深入課堂聽課,了解和引導教研工作,進行專業(yè)引領,蔣先生的一堂公開課成為了我們研修的開始,講課的內(nèi)容是“兩位數(shù)減兩位數(shù)”(蘇教版二年級下冊),黌舍數(shù)學組全體先生和教研員曾先生一路進行了觀課。
(一)第一次授課
師:小同伙,今天我們一路學習100以內(nèi)的口算減法。
(教師揭題“兩位數(shù)減兩位數(shù)”后,呈現(xiàn)集郵情境圖。)
師:根據(jù)情境圖你能提出哪些題目?
(根據(jù)門生的回答教師板書:小芳有多少枚郵票?小寧有多少枚郵票?并分別列出算式:56-24、56-27)
師:我們選“56-27”來口算答案是多少?
(門生回答:39、29)
師:到底是39照舊20?誰來說說理由?
生:是29。由于56減20等于36,36減7等于29,所以56減27等于29。
教師露出贊同的目光,要求大家齊聲拍手表揚他,然后接著問:“聽懂他的意思了嗎?誰再來說一遍?”
二名門生依次模擬著說了一遍,而后先生進行了歸納小結并進行了大量的鞏固演習。
(二)第一次課后教研組討論
執(zhí)教先生本身對課不寫意而且疑心:這堂課門生學得比較被動,課堂氣氛也不活躍,有什么辦法能使門生學得積極自動起來?
教研組教師的看法:蔣先生教的照舊踏實的,只是在培養(yǎng)門生思維能力上顯明不夠。普遍感到這堂課沒能表現(xiàn)新課程理念。
教研員曾先生向我們介紹了國家中小學數(shù)學課程標準中關于計算教學要“提倡計算方法多樣化”,讓門生“探討計算方法”的新要求。
(三)從征象中發(fā)現(xiàn)題目
蔣先生的課還屬于傳統(tǒng)的計算教學,教師關注的重點是:門生計算方法的掌握和計算的諳練程度。這種看重計算效果和算法同一的教學,對培育和發(fā)展門生的思維到底有多大價值?
通過教研員的專業(yè)引領,我們確定了這次研修運動的主題為“如何實現(xiàn)算法多樣化”。
“算法多樣化”這是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之一,它有別于一題多解,它強調尊重門生的自力思考,鼓勵門生探索出不同的方法。也就是并非讓門生掌握多種方法,而是教師在教學中鼓勵、尊重門生自力思考,根據(jù)本身的生活經(jīng)驗和思考角度,產(chǎn)生不同的計算方法?!八惴ǘ鄻踊北憩F(xiàn)了學習的個性化,培養(yǎng)了門生的創(chuàng)造性,所以只要是門生本身用得最便捷的方法,就是他心中最優(yōu)的方法。
我們在集體反思與討論的基礎上,得到了一個共同熟悉:教師應尊重和鼓勵門生自力思考,提倡算法的多樣化。通過組內(nèi)評課,聚焦題目并進行研討,蔣先生又進行了第二次備課。
(四)第二次授課
根據(jù)情境圖產(chǎn)生例題“56-29”后,教師揭題并睜開了以下的教學過程。
師:動腦筋想一想、算一算“56-29”的差是多少?你是怎么想的?然后再說給大家聽,看誰的方法多?
在門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了全班交流。
師:誰能把本身的方法說一下。
生1:我先算56-20=36,再算36-9=27,所以56-29=27。
生2:我先算56-30=26,再算26+1=27,所以56-29=27。
生3:我把56看成59,59-29=30,30-3=27,所以56-29=27。
生4:我先用56-9=47,再用47-20=27,所以56-29=27。
生5:我把56看誠60,把29看成30,60-30=30,30-4=26,26+1=27,所以56-29=27。
生6:我把29看成26和3,56-26=30,30-3=27,所以56-29=27。
生7:可以把56看成60,60-29=31,31-4=27,所以56-29=27。
生8:我是想豎式算的。
在門生交流的過程中,教師邊板書邊反復用“還有不贊成見嗎?”“你真行!”的課堂語言組織交流;用“你怎么想的?”“為什么?”指導門生表述本身的思維過程。
整個交流過程教師吐露出寫意的神態(tài),最后先生說:“小同伙,你們的辦法真多!以后大家就用本身喜好的方法來進行口算。”
(五)第二次課后討論
我們教研組的所有先生觀課后,一路坐了下來,對于這堂課,先生們感到很愉快。
先生們的看法:
1、蔣先生讓門生自力嘗試、探索,如許就可以使不同的門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。
2、讓門生向全班交流本身的口算方法,如許可以使全體門生共享伶俐。
3、大家覺得在交流中,教師還要指導門生比較各種算法的異同,并在比較中讓門生探求合理、簡便的算法來培養(yǎng)“優(yōu)化算法”的意識。
蔣先生也覺還有需要再上一次,對“算法多樣化”做出改動。
(六)第三次授課
門生根據(jù)情境圖生成的算式照舊“56-29”。
生1:我先算56-20=36,再算36-9=27,所以56-29=27。
師:誰聽懂他的意思了?誰能詮釋一下。
生2:他的意思是先把29分成20和9,用56先減20等于36,36再減9等于27。
師:與他的方法一樣的還有嗎?(很多小同伙舉手)與他的方法差不多的有嗎?
生3:我也是把29分成20和9,不過我先減9,再減20。
師:還有與他的方法不一樣的嗎?
生4:我是如許算的:56-30=26,26+1=27,所以56-29=27。
師:誰聽懂了?能不能詮釋呢?
門生又交流了幾種,教師逐一指導門生比較各種算法的異同,并在比較中讓門生探求本身喜好的算法。
(七)第三次課后討論
課結束后,教研組的先生再一次進行了討論,反饋會上先生們說了許多,達成的共同熟悉是:
原來以為課堂中只要指導門生“算法多樣化”就行了,如今知道了僅僅了解多種算法還不夠,還要培養(yǎng)門生的優(yōu)化思想。其實算法好壞的標準也因人而異,有些門生容易接受的算法可能是速度很慢的算法,他覺得那樣直觀形象,用起來順手,漸漸就風俗了,掌握了,甚至久而久之也可以達到比較快的計算速度。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有開放的思想,鼓勵門生勇敢地思考,只要是門生本身動腦筋想出來的合理算法,就應該給予一定。
先生們感到很愉快,恍然大悟:“算法多樣化”還有這么多學問!
四、模式背后的思考
1、校本研修運動主題如何確定
校本研修的目標是要把黌舍的發(fā)展與教師小我的專業(yè)成長有機結合起來,表現(xiàn)終身學習思想。研修運動的主題該如何選擇?結合教學實踐,小我認為,教學瓶頸之所在也就是研修主題之所在,當前黌舍教育的瓶頸表現(xiàn)在:應試教育周全復辟,門生厭學一日千里,教師惰性不容忽視,教研運動疲備應付等等諸方面,這些都可作為我們選取研修主題的切入點。
2、主干引領的緊張性
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,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。在下層黌舍成長起來的主干教師教學經(jīng)驗雄厚,教學結果凸起,他們有比較踏實的理論功底,同時也最了解本校的現(xiàn)實,在研修運動中能根據(jù)先輩的理論,結合本身的教學實踐,對所在黌舍存在的題目精準把脈,作出科學診斷,促進黌舍教師理念更新,形成科學、先輩的教育舉動,并且能根據(jù)校本研修的詳細要求,在研修中起帶頭、示范、引領、輻射作用,帶動更多的年輕教師從“合格教師”向“良好教師”變化。
3、“基于課例研討的校本研修模式”的可行性
沒有教師的專業(yè)發(fā)展,就沒有新課程的真正落實。我們的教研有一項緊張職能就是幫助先生賡續(xù)進步自身的專業(yè)能力和水平。而以課例為載體的校本研修運動,可以使每個教師都經(jīng)歷研究與實踐的過程,能加強教師教研意識和教研素養(yǎng),真正促進教師專業(yè)成長,在運動中可促使教師讀課標、鉆教材、研教法、思教程,能切實進步教師把握課堂教學的實踐能力。先生們認為本身最大的本事就是要能上好課,最想學的是具有操作性的教學經(jīng)驗,最想做的是研究息爭決課堂中的題目,所以“課例研討”就是一個最恰當?shù)摹罢J知支架”,能真正實現(xiàn)教師“以磨課、促成長”的專業(yè)發(fā)展,我們認為它是一種具有肯定推廣價值的校本研修模式。
an>